来源:国家保密局秘书行政司
随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审议通过《“十三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大规划与政策举措,标志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已从战略构想、顶层谋划逐步向动作实践层面迈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宏大战略,对传统军工单位,尤其是在保密管理领域会带来哪些挑战,作为保密工作者又如何顺应发展大势,找到新时期适合本单位发展的保密思路和措施,是传统军工单位保密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
不同层面保密管理的诉求不同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一项国家层面的全局性战略,涉及众多层面和领域,由于各层面、各领域在此战略中的定位、作用及利益的不同,必然造成立足自身的保密管理诉求和关注度的不同。对此可以大致从国家、军方、传统军工单位、民营企业4个层面来看。
从国家层面看,是推动资源整合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实现军民两大领域的统筹发展,最大限度地在军民之间合理互动、战略性地平战结合、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与国家社会经济体系的融合,将国家资源投入综合效用发挥到最高水平。凡是遵守相应的保密法律法规、具有相应的保密管理能力、通过相应保密资格认定的市场主体,就能承担相应涉密等级的军工任务。
从军方层面看,很大程度上更为关注“民参军”的问题。要把社会的能力、社会的机制引入到军工装备的研制生产领域中,一方面要引进社会中的先进技术、充足的资本,另一方面更希望引入广泛的竞争,据此打破军工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固化的体制,提升军方作为用户的议价能力和主动性。军方认为,凡是具有相应保密资格的市场主体和经过相应保密审查的人员,都能参与相应涉密等级的任务。
从传统军工单位看,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军转民”的问题。希望把长期以来对军工任务的高度依赖降低到合理的水平,实现寓军于民,解决当军品任务大幅衰减的情况下,能够保证人员和科研生产能力的稳定性、确保自身高质量的发展。传统军工单位一方面担心发生失泄密问题导致相应保密资格被暂停甚至取消,影响任务的承担;另一方面,也希望原先属于保密范围的国防专利或技术能够通过相应的程序加快解密,以便尽快在更大的范围得到应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他们更担心重要岗位的涉密人员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因保密管理不善无序流动,导致自身市场竞争能力的下降。
从民营企业看,更为关注“民参军”的机遇。长期以来,传统军工单位自成体系的能力及管理格局,对民营企业参军形成自然的壁垒和门槛。军民融合“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的政策导向,对民营企业是显而易见的政策红利和机遇。很多民营企业已经申请相应的保密资格,证明自身有能力做好保密管理,有能力承担相应涉密等级的军工任务。
面临的挑战和冲击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总体呈现众多发展契机和机遇,也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就传统军工单位看,不管对于总体单位还是配套单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面临的市场竞争形势,甚至在保密管理方面漏洞百出,那么很有可能导致自身竞争力的下降甚至丧失。
军民融合战略下鼓励“民参军”的实质远大于鼓励“军转民”。回顾传统军工单位的发展历程,国家对于军转民、参与民用领域经营活动的政策对传统军工单位历来都是鼓励的,“军参民”对传统军工单位而言渠道也是畅通的、政策是支持的。但当前科研生产许可放开呈加速态势,据国防科工局的公开数据表明,当前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营企业已达到持证单位的2/3。由于申请科研生产许可前,必须要取得相应的保密资格,这也意味着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取得相应的保密资格等级,甚至部分民营企业已取得一级保密资格,与很多传统军工单位在保密资格方面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可以说,在破除保密门槛方面,国家的鼓励力度空前。
对传统军工单位的保密冲击开始显现。整体看,近10多年来,传统军工单位重点涉密人员的流失问题已经从配套单位向总体单位蔓延。由于总体单位的涉密程度一般比较深、涉及的专业层面也比较广,重点涉密人员的流失很可能给国家秘密安全和单位商业秘密造成重大风险。就全社会看,把传统军工单位放在社会企业角度进行比较研判的趋势也在不断强化,社会公众要求传统军工单位控股的上市公司进行更多信息披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很多传统军工单位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经被投资咨询机构拿来与高德红外、北斗星通等民营背景的军工上市公司进行对标分析,传统军工单位的保密面纱在迅速褪去。
民营军工企业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近几年很多民营军工企业竞相设立,部分立足战术武器及装备领域的民资军工上市公司也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民营军工企业的竞争对象就是传统军工单位。在近期一些总体项目的招标中,出现了部分民营企业以较高水平的技术方案中标原来由传统军工单位承担的任务,这在三四年前是很少出现的局面。在此竞争态势下,如果传统军工单位在竞标时再出现保密管理不当、还未竞标就发生信息泄露等问题,那么竞标失利就可能在更大范围内出现。
应对挑战冲击的正确之道
传统军工单位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主力军,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面对军民融合战略深化发展的形势,只有尽快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大力推动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才能在已经到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对于保密管理来说,也只有提升单位的内在动力,通过强化保密管控能力,将传统的技术优势真正保住,将创新产生的技术信息真正保好,才能使传统的保密管理优势发挥真正的保驾护航作用。
不断深化长效机制建设,尽快完成从“堵塞漏洞”到“强化日常”的转变。自2001年实行保密认证制度以来,经过三轮左右的保密资格审查,传统军工单位的保密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各单位逐步落实了保密责任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健全了规章制度,规范和加强了定密、涉密人员、信息系统、信息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基本建立起了以保密资格标准为依据的保密管理机制,为推进保密长效机制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应当看到,部分单位仍然经常性发生保密违规问题,有一些甚至是低层次的,为数不少的单位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漏洞而疲于应付,这也表明各单位将认定标准融入日常管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加快推进这一转变。
不断深化归口责任落实,尽快完成从“单打独斗”到“形成合力”的转变。针对部分传统军工单位保密工作与业务工作脱离的“两张皮”现象,2017年6月新实施的新一轮保密资格认定标准,重点新增了对单位各职能部门按照业务工作职责、归口负责业务工作范围内保密工作的要求,明确了相关人员在归口管理中的具体职责。新标准实施一年来,还有很多单位的部分职能部门百般推脱,以各种理由不履行归口管理职责,但必须认识到,归口负责、分工负责、各负其责,将保密要求逐项、逐条融入业务流程,实现保密管理与业务管理同步进行的大趋势已经不可更改。今后,哪个单位在归口方面落实得好,哪个单位的保密管理合力肯定就更强。
不断深化科学定密工作,尽快完成从“程序规范”到“精准识别”的转变。目前,我们的定密工作距离科学、精准仍然还有较大差距。随着军民融合战略的推进,精准识别密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一方面,传统军工单位在进行协作配套时,仍有部分仅仅属于背景或用途涉密的项目,被确定为涉密任务协作出去;另一方面,在传递某些涉密文档时,如果不能做到精准识别,就很容易扩大知悉范围。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快密点精准识别的进度。
不断深化涉密人员管理,尽快完成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控”的转变。这几年来,传统军工单位对于涉密人员的界定、审查、复审、出入境、脱密期管理等全过程都加强了管理,尤其在强化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保密常识方面更是下了很大功夫,在岗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和防范技能显著提升。但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民营企业吸引人才的力度加大,传统军工单位骨干涉密人员的离职率陡增。受制于激励机制的限制,除了按照脱密期加强管理被动应对以外,很多单位的办法还不多,保密主动管控的措施就更少。长此以往,必然给国家秘密安全和传统军工单位的核心技术秘密安全带来风险,需要各单位高度重视。
不断深化商业秘密管理,尽快完成从“零敲碎打”到“建立体系”的转变。近些年,传统军工单位按照国资委的统一要求,逐步建立了商业秘密管理制度,不少单位研究确定了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事项目录。但总的来看,传统军工单位的商业秘密管理比起国家秘密的管控力度要弱得多,遇到跳槽人员带走商业秘密、骨干人员另立门户、竞争对手窃取商业秘密等问题时,真正诉诸法律的还很少。军民融合背景下,涉及到国家秘密的降密、解密,国家秘密与商业秘密的相互转化也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必须从顶层设计上,从制度到管理上,逐步建立完善商业秘密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商业秘密管理。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构建军民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大决策。各传统军工单位唯有紧跟形势、真抓实干,积极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提高保密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应对挑战,才能让自己的传统保密管理优势转化为胜势。
注:本文所称传统军工单位,主要指国资委管理的军工集团公司所属保密资格单位和地方国有控股的军工保密资格单位。
(原载于《保密工作》201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