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讲座-海洋环境中氨氮污染对贝类的毒性影响

作者:  来源:  编辑:姜滔    时间:2021-09-22    浏览:    

讲座主题:海洋环境中氨氮污染对贝类的毒性影响

专家姓名:丛明

工作单位:烟台大学

讲座时间:2021年9月22日 14:00

讲座地点:海院212报告厅

主办单位:烟台大学海洋学院

内容摘要:

根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数据显示,无机氮污染是我国近海岸长期存在的一种超标因子。在不同的无机氮化合物中,氨氮(NH3-N)因其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生物体的细胞膜而进入生物体内,从而对海洋生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氨氮对鱼类的毒性机制已经基本清楚,但是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尤其贝类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制还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本课题组近年来,致力于以贝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污染相关浓度的氨氮,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现代组学水平等角度出发,研究环境相关浓度的氨氮对贝类的毒性效应,初步探讨其致毒机制,并从中筛选具有潜在指示作用的生物标志物,以期用于野外的氨氮污染生物监测工作。目前发现,氨氮可以引起菲律宾蛤仔的膜系统、神经系统损伤,扰乱其摄食和呼吸功能,导致其鳃组织尤其线粒体结构损伤;组学尤其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的应用,帮助我们从深层次、大视角地对上述毒性现象进行深刻剖析,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毒理学数据。

主讲人介绍:

丛明,女,博士/副研究员,2020年烟台大学“学科带头人”引进人才。迄今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7篇,包括SCI论文16篇(1区3篇;2区3篇;3区5篇,4区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申请国家专利1项,授权1项;参编著作1部。

主要科研领域与方向

主要从事海洋生物、生态毒理学和海洋无机氮污染净化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现代海洋生物技术、组学技术和传统毒理学相结合的手段,重点关注海洋贝类天然免疫、海洋污染物尤其海洋无机氮污染物对贝类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制,从中筛选可以指示海洋环境无机氮污染的潜在biomarker,以期用于海洋污染的生物指示工作。